˄
  • 【展覽】第九屆台灣醫療科技展
  • 【研討會】中華民國航空太空學會第67屆年會暨2025航太學會學術研討會
  • 【工作坊】第七屆衛星科學工作坊暨臺灣太空科學聯盟年會
  • 【工作坊】AI-RAN與O-RAN開放式基地台實作工作坊
  • 受贈軟體包括 Solid Edge、NX、Pads ...
  • 歡迎加入生成式 AI 演算法競賽討論社群
  • 【展覽】2026年臺灣國際科學展覽會
  • 【研習】2026日本太空趨勢研習
  • 【競賽】2025智慧永續循環技術研討會暨專題競賽
  • 【競賽】2025第37屆AERC亞洲機器人運動競技大賽-無人機項目專場

最新消息╱ 一般訊息

茲卡病毒最新疫情報告與宣導

張貼時間:2016-01-29 17:18:11

一、即時疫情說明:茲卡病毒感染疫情自2015年下半年起於中南美洲快速擴散,迄今未見趨緩,WHO日前已針對南北美洲茲卡病毒威脅提出警訊,我國目前也已將茲卡病毒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,並建議前往疫區(巴西、哥倫比亞、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瑞士、丹麥、芬蘭、西班牙、葡萄牙等地)時,需做好防護措施。
二、何謂茲卡病毒:是一種由茲卡病毒(Zika virus)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這種病毒為黃病毒的一種,主要是經由蚊子叮咬傳播,最早在西元1947年於烏干達的茲卡森林中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。目前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兩種型別,在中非、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。
三、傳染方式:主要是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,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後(最長可達12天)開始發病。臺灣可傳播茲卡病毒的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,這2種蚊子均曾有文獻報導在野外捕捉到帶有茲卡病毒的成蚊。斑蚊一天叮咬人的高峰期約在日出後的1–2小時及日落前的2–3小時,此時外出時要特別留意做好防蚊措施。
四、預防措施: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斑蚊叮咬傳染,目前無疫苗可預防,得病後僅能症狀治療,避免病媒蚊叮咬是最重要的預防方法。
(1)戶外活動時建議使用經衛生福利部核可、含DEET的防蚊液,並依照標籤指示說明正確使用。
(2)長時間戶外活動時,應穿著長袖衣褲,並可在衣服上噴灑防蚊液,增強保護效果。
(3)至流行地區活動時,應選擇裝有紗窗或空調設備的居住場所。
(4)清除家戶內外孳生源。
(5)如果確診為茲卡病毒感染症,發病期間要待在蚊帳內或室內,避免被蚊子叮咬造成次波傳染。
(6)建議懷孕婦女如無必要應暫緩前往流行地區,若必須前往請做好防蚊措施,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、皮膚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的防蚊藥劑等,返國後自主健康監測,如有任何疑似症狀,應儘速就醫,並告知醫師旅遊史。

茲卡病毒宣導